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學習單]連乘訣(搭配單元:一上 指數的表示方式)


活動名稱:連乘訣
活動器材:本學習單
活動時間:15分鐘-半節課
適合單元:指數的表示方式
與教學內容關聯性:★★★★★
趣味性:★★★
操作難度:
遊戲可套用性:★★★★
推薦度:★★★★★
出版作品:
(2020.02.07)康軒一上課本 數學好好玩

設計構想:
3x3x3x3到底是「3的右上角有個4」,還是「4的右上角有個3」?
-4x4x4與(-4)x(-4)x(-4)又有什麼不同?
指數的表示方式是孩子們常搞混的地方,
前幾天看到國外的學習單以連連看或拼圖配對的方式進行練習,
我也想要設計一張類似的學習單。

適逢節慶,前幾天想了一個藏謎的方法,
今天產出時缺題目,
正好就與指數的表示方式結合,
兩個形成不錯的組合。

為了保持解謎的樂趣,
在此就不公開答案了。

夥伴回饋:
[2017.09.29 Ching-Wen Hsu老師]

『連乘訣』使用心得
今天會用還挺倉促的,因為在掙扎要不要趕進度。吃早餐時喵到慶鴻大大在昨天po的文,心想是不是改成指數律來玩,跟慶大說明想改時,慶大火速傳了給我。結果我一印出來自己玩時發覺蠻適合讓孩子熟悉指數這東西,又有解謎性,索性直接拿來用了。
原本自己改了字型與注音符號的四聲符號,回傳給慶大時發現他已經改好新的版本,一大早高效工作真的令人佩服。
1.有小孩一拿到就說「哇!金庸的小說ㄟ 」,瞬間只有兩三位小孩在與我對話,其他孩子臉上就是黑人問號。在這邊有小孩看過金庸小說真的很稀有。
2.我使用的是第二版。多數孩子都能夠輕易地寫出來(包含資源班小孩都寫得很有成就感),他們有卡在「8的3次方」要換底那一題(我還沒上換底),有孩子就會去選《3的8次方》的符號,這時候就是澄清概念的好時機。後來經提示之後都可以「哦!」的了解,恍然大悟的表情是數學課堂最美的風景。
3.可能是這邊文化刺激比較少?關於解謎他們是沒什麼概念與方向(其實老師我也是啦!),第一組完成的大叫『xxxxx』朝著我衝過來,簡直嚇到我了。從他們的眼神看來是真的非常的雀躍與興奮。
4.原本說好完成的給小糖果,在下課之後因為還沒解出來的抓著解出來的人問,解出來的人熱烈地述說自己當時的想法與合作的過程,沉靜在喜悅之中,根本沒人理我,我只好偷偷地溜回辦公室(省下小糖果)。
這真的是充分結合課程、具練習性、又有趣味性符合節日的一份超優質學習單。
再次感謝慶鴻老師無私的分享。


[2017.09.29 潘怡勳老師]

使用慶鴻老師的連乘訣
1.告知不要急,慢慢寫,要孩子去思考,而不是要你算出
來,重要是觀念清楚(因有寫過簡家芳老師的整數加減數學解碼器),對於解密碼孩子很容易進入狀況。程度好的同學很快就完成,再去幫忙確認答案是否正確,有錯的同學給予提示有錯喔,不告知是第幾題,在過程中孩子又會重頭開始去驗算,又多了一次練習的機會。
2.程度不好的同學慢慢算,都把表格完成並答案正確。
3.在12分鐘後終於有人找出密碼。
4.中秋節真快樂,老師提示再看清楚,老師,我多了一個字。答對了。
5.過了一分鐘後一個程度中等的孩子解出來,開學沒有看過那麼開懷笑且非常有自信的表情。
6.其他同學一直要提示密碼是什麼?下課十五分,沒有人要下課,
7.有兩位同學竟說晚上我們來一起合作上網將數學一點都不無聊的學習單下載,我們先做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第二版比較簡單,沒有第一版第17題需要去轉換,一些低成就的孩子能完成。

[2017.09.29 林佳駖老師]
一、活動名稱:連乘訣-指數的表示方式
二、教材來源:蔡慶鴻老師的學習單(第二版)
三、活動時間:12分鐘
四、活動流程:
1. 下課前10分鐘發下學習單
2. 講解遊戲規則:將正確答案寫出對照下方注音符號代碼後填入格子內,學生開始作答。
3. 5分鐘後大部分學生都寫好代碼,跟學生核對代碼是否正確。
4. 學生不斷問密碼是什麼,請他們想一想。
5. 過了5分鐘沒人想出,提示密碼可參考圖中螺旋圖案。
6. 因為沒人想出,不斷提示「密碼可參考圖中螺旋圖案」,並告知第一個答出的可得小獎品(冰棒)
7. 2分鐘後有一中等程度的男生突然興奮的大叫:「我解出了」
8. 同學苦苦追問他的答案。
9. 此時下課鐘響,強迫收回學習單,跟同學說明天再發下去給他們5分鐘想想看。
10. 有三分之一的人圍在講桌要老師再提示答案。
11. 學藝股長正在抄寫下面那一排網址,不讓我收學習單,說她要上網找資料求答案。我跟她說:「你google數學一點都不無聊就有學習單了,不用抄網址了,老師都是跟這位版主學的。」
12. 收回學習單發現有2個男學生寫出正確密碼。(本班扣掉資源班有19人)
五、活動心得:
1.簡單的活動卻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同時老師也檢測了學生的學習成效。
2學生真的很愛這調調---有點推理有點趣味的數學活動,學生都很投入作答,
#教室此時有了最美的風景,#數學老師優雅的想掉淚。
3.再次感謝蔡慶鴻老師超厲害的設計。

活動照片:(2017.09.30 106)











[教學活動]戶外測量2017(搭配單元:三上 相似形)

活動照片:





















2017年9月27日 星期三

[教學活動]大家來找碴(搭配單元:一上 整數的四則運算)


活動名稱:大家來找碴
活動器材:題目投影片
活動時間:一節課
適合單元:整數的四則運算
與教學內容關聯性:★★★★★
趣味性:★★
操作難度:
遊戲可套用性:★★
推薦度:★★★★★
相關文章:[小小成果]康軒x數學一點也不無聊 數位化作品:老師不是人+大家來找碴
設計構想:
目前教到七年級的四則運算,
陷阱很多,跟著老師走的孩子總覺得自己是安全的。
但輪到自己獨自走進這危險的森林,
腳斷手折、頭破血流,
敏感的孩子明顯感到自己的挫敗而認輸;
遲頓的孩子則認為是自己粗心而信心滿滿(但還是常常失誤)的往前走。

不管怎麼教,
我在臺上提醒要注意的地方還是一錯再錯,
唯一的解決方式好像是讓孩子一再反覆的練習,
累積失敗的經驗之後逐漸瞭解並接受四則運算的規則。

這次想試試別的方法,
既然每次我在臺上寫的正確算式與答案無法達到提醒的功效,
如果反過來呈現錯誤的式子呢?
孩子會不會比較容易知道:
「每次錯的都是一樣的地方」?

操作流程:
教師呈現題目後,請孩子們禁言觀察,
每一道題目可能完全正確,或有多個錯誤。
給足夠的時間後抽籤請孩子回答此題發生的錯誤,
犯的是什麼錯誤。
(錯誤指的是與上一排的算式作比較)
讓孩子藉由勘誤,不斷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錯。

註:
題目都是自己想的,還有很大的調整空間。
我覺得搜集孩子們實際的錯誤會更棒,
畢竟我的腦袋瓜無法想像出他們會列出的奇幻式子。
也歡迎各位夥伴提供實例照片,
讓這個資料庫可以更龐大並貼近孩子真正的困難。

實施心得:
大家來找碴-整數的四則運算:
為了模擬孩子們在解題過程中會犯的種種錯誤,
不到40頁的投影片花了我大約三個小時的時間才完成。
早上試放了幾頁給自己的導師班看,
(證明我在筆電前都是在工作而不是在網路閒逛)
孩子們問我:「老師,為什麼我們一年級時沒有這個?」
孩子呀,我的體力與時間有限好嗎?

下午在兩個國一班級實施後,
發現這樣的付出還滿值得的。
有些孩子找到答案時,還禁不住大聲直嚷:「找到了找到了~」
有些孩子則是無法關住嘴巴,非常興奮的告訴其他人解答。
每個孩子幾乎都有上臺與成功的機會,
而且比我在臺上一題一題講解提醒…有精神多了。

夥伴回饋:
[2017.10.01 呂昭瑩老師]
這我也有給孩子們玩,反應熱烈。但其實在遊戲ㄧ開始我還抓不到學生的節奏,就抽人上來,然後他上來後有點乾,程度比較後面的同學也覺得責任在那位同學身上😵(無法忍受🤣),所以我立馬改成先讓大家看5秒左右吧,然後再抽人。此時全班真的超專注的找哪裡有錯誤(有要求禁言)然後程度比較差的同學怕被抽到答不出來,拼命問旁邊同學(我就默許他小小聲討論,感覺像是另類複習補救教學),程度好的ㄧ直要求我下ㄧ題下ㄧ題🤣真的滿好玩的。好厲害👍


[2017.09.28 林佳駖老師]
一、活動名稱:大家來找碴-整數的四則運算
二、教材來源:蔡慶鴻老師的pptx分享,感恩!
三、活動時間:兩節課
四、活動流程:
1.早自修先進行前面6張投影片,”圖片找10個碴”同學的興緻全來了,可是任憑全班如何努力找,我們只找到9張碴,冏!
2.介紹活動如何進行後先暫時一段落。
3.上課時一一抽學生上台,要指出哪裏錯誤,並說明正確如何解題才算過關。
4.過關者要抽出下一位並站在電腦前操控螢幕。
5.站在台前如果答不出有一小小處罰,並且可以尋找高手上台解救。
6.想太久仍然答不出,就由全班喊出「5.4.3.2.1.」當成未過關處理。
五、活動心得:
1.這些運算規則都是這兩星期一再強調的,但每次考試還是很多人重覆錯,這次倒過來,主導權在學生身上由他們來糾正錯誤算式,整間教室變很活絡,學習氣氛很好同時達到學習效果,兩堂課下來老師學生都開心。
2.有人答不出,知道答案的學生都想上台幫他且一直舉手想上台,老師心裏超開心。
3.花了兩節課有點多。若換成只找到錯誤大聲說出來就可以(不用算出真正答案)換下一位這樣可以節省時間。
4.很有趣又有效的教學活動,明年帶國一時,還會拿出來用。謝謝!

活動照片:






2017年9月22日 星期五

[小小成果]康軒FUN數學-彰化創新教學工作坊專刊

時隔兩個多月,
彰化創新教學工作坊國中數學組的報導專刊終於出爐囉!
謝謝這陣子辛苦的美芳與康軒團隊,
也謝謝那陣子最忙碌的妙花主任,
謝謝我最棒的夥伴奕緯、冠霖、郁玲、育如與佳錚。

註:
現實的課室中,沒辦法神到讓孩子常常不想下課。
更真實的狀況是每天嚴峻的挑戰,
無盡的練習、講解與補考,
無精神的孩子與無力的教師,
無窮的備課與省思。













2017年9月21日 星期四

[課堂有趣事]直角三角形母子相似性質

今天教到直角三角形拇指(母子)相似性質,
首先在黑板上畫一個直角三角形,
請孩子們針對直角三角形來發表教過的概念。
我們一起走過畢氏定理、大角對大邊(所以斜邊最長)、除了直角之外的兩內角互餘、
常見的邊長比、兩股正好構成底與高的關係,一直談到這節課的關鍵:斜邊上的高。




接著我請孩子們猜測這三個三角形是否會相似,
然後帶領孩子一起證明結果為真,
並介紹母子相似的名詞。



而因為直角三角形母子相似性質的三條式子有點複雜,
所以這次我完全捨棄公式的證明,
直接給定部分線段的長度,請孩子試著去求出目標長度。

這三個三角形經過旋轉與翻轉,
所以我教導孩子辦認的方式,
先認出小中大三個母子,再認出短股、長股與斜邊。
依已知條件及對應關係列出比例式。

過程中非常的有趣,
例如「大斜比小斜等於大短比小短」,孩子們就會想到「腳短」;
「大斜比小斜等於大長…」,「大長包小長」
「老師,那也有中邪(斜)耶!」
大腸、小腸及拇指的發音讓孩子精神超好的。

用這樣的教法,就算不背公式,
只要能區分小中大三角形,會分短股長股斜邊,
知道如何對應,自然就能列出比例式。